危险化学品知识
2015-07-23
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分类: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第1类爆炸品
爆炸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音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1.临界温度低于50℃时,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2.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
第1项易燃气体
此类气体极易燃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常温常压下遇明火、高温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第2项不燃气体
不燃气体系指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助燃气体有强烈的氧化作用,遇油脂能发生燃烧或爆炸。
第3项有毒气体
该类气体有毒,毒性指标与第6类毒性指标相同。对人畜有强烈的毒害、窒息、灼伤、刺激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易燃、氧化、腐蚀等性质。
第3类易燃液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按闪点高低分为以下三项:
第1项低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低于-18℃的液体;
第2项中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在-18℃至23℃的液体;
第3项高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在23℃至61℃的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1项易燃固体
本项化学品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
第2项自燃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
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1项氧化剂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第2项有机过氧化剂
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1项毒害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体指标
经口:LD50≤500 mg/kg(固体)
LD50≤2000 mg/kg(液体)
经皮:LD50≤1000 mg/kg(24hr接触)
吸入:LC50≤10 mg/L(粉尘、烟雾、蒸气)
第2项感染性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含有致病的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物质。
第7类放射性物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Bq/kg的物品。
第8类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超过6.25 mm的固体或液体。该类化学品按化学性质分为三项:
第1项酸性腐蚀品
第2项碱性腐蚀品
第3项其它腐蚀品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一、法律依据
(1)《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3)《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36号)
(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6〕第3号)
二、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需具备以下条件:
(1)经营和储存场所、设施、建筑物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经营单位租赁经营场所或储存场所的,经营单位应当与经营场所或储存场所的所有者共同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和《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等规定,建筑物应当经公安消防机构验收合格;经营场所符合工商部门关于经营场所的有关规定要求。
(2)经营条件、储存条件符合《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GB18265)、《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GB15603)的规定;
(3)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主管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取得上岗资格;
(4)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有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经营单位租赁经营场所或储存场所的,经营单位应当与经营场所或储存场所的所有者共同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申报
申请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经营许可证的文件及申请书;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的目录清单;
三、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相关资格证书(复制件)和其他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的证明材料;
四、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文件或者租赁证明文件(复制件);
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企业性质营业执照或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文件(复制件);
六、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复制件)。
带有储存设施经营危险化学品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储存设施相关证明文件(复制件);租赁储存设施的,需要提交租赁证明文件(复制件);储存设施新建、改建、扩建的,需要提交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意见书(复制件);
二、重大危险源备案证明材料、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或者危险物品安全类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复制件);
三、安全评价报告。
危险化工工艺
光气及光气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光气为剧毒气体,在储运、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后,易造成大面积污染、中毒事故;
(2)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3)副产物氯化氢具有腐蚀性,易造成设备和管线泄漏使人员发生中毒事故。
2.典型工艺
一氧化碳与氯气的反应得到光气;
光气合成双光气、三光气;
采用光气作单体合成聚碳酸酯;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制备;
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制备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一氧化碳、氯气含水量;反应釜温度、压力;反应物质的配料比;光气进料速度;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的温度、压力、流量等。
4.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光气及光气化生产系统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或发生光气及其剧毒产品泄漏事故时,应通过自控联锁装置启动紧急停车并自动切断所有进出生产装置的物料,将反应装置迅速冷却降温,同时将发生事故设备内的剧毒物料导入事故槽内,开启氨水、稀碱液喷淋,启动通风排毒系统,将事故部位的有毒气体排至处理系统。
电解工艺
1.电解工艺危险特点
(1)电解食盐水过程中产生的氢气是极易燃烧的气体,氯气是氧化性很强的剧毒气体,两种气体混合极易发生爆炸,当氯气中含氢量达到5%以上,则随时可能在光照或受热情况下发生爆炸;
(2)如果盐水中存在的铵盐超标,在适宜的条件(pH<4.5)下,铵盐和氯作用可生成氯化铵,浓氯化铵溶液与氯还可生成黄色油状的三氯化氮。三氯化氮是一种爆炸性物质,与许多有机物接触或加热至90℃以上以及被撞击、摩擦等,即发生剧烈的分解而爆炸;
(3)电解溶液腐蚀性强;
(4)液氯的生产、储存、包装、输送、运输可能发生液氯的泄漏。
2.典型工艺
氯化钠(食盐)水溶液电解生产氯气、氢氧化钠、氢气;
氯化钾水溶液电解生产氯气、氢氧化钾、氢气。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电解槽内液位;电解槽内电流和电压;电解槽进出物料流量;可燃和有毒气体浓度;电解槽的温度和压力;原料中铵含量;氯气杂质含量(水、氢气、氧气、三氯化氮等)等。
4.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将电解槽内压力、槽电压等形成联锁关系,系统设立联锁停车系统。
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阀、高压阀、紧急排放阀、液位计、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氯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氯化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尤其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氯化,反应更为剧烈,速度快,放热量较大;
(2)所用的原料大多具有燃爆危险性;
(3)常用的氯化剂氯气本身为剧毒化学品,氧化性强,储存压力较高,多数氯化工艺采用液氯生产是先汽化再氯化,一旦泄漏危险性较大;
(4)氯气中的杂质,如水、氢气、氧气、三氯化氮等,在使用中易发生危险,特别是三氯化氮积累后,容易引发爆炸危险;
(5)生成的氯化氢气体遇水后腐蚀性强;
(6)氯化反应尾气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典型工艺
(1)取代氯化
氯取代烷烃的氢原子制备氯代烷烃;
氯取代苯的氢原子生产六氯化苯;
氯取代萘的氢原子生产多氯化萘;
甲醇与氯反应生产氯甲烷;
乙醇和氯反应生产氯乙烷(氯乙醛类);
醋酸与氯反应生产氯乙酸;
氯取代甲苯的氢原子生产苄基氯等。
(2)加成氯化
乙烯与氯加成氯化生产1,2-二氯乙烷;
乙炔与氯加成氯化生产1,2-二氯乙烯;
乙炔和氯化氢加成生产氯乙烯等。
(3)氧氯化
乙烯氧氯化生产二氯乙烷;
丙烯氧氯化生产1,2-二氯丙烷;
甲烷氧氯化生产甲烷氯化物;
丙烷氧氯化生产丙烷氯化物等。
(4)其他工艺
硫与氯反应生成一氯化硫;
四氯化钛的制备;
黄磷与氯气反应生产三氯化磷、五氯化磷等。
3.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将氯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与釜内搅拌、氯化剂流量、氯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设立紧急停车系统。
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阀、高压阀、紧急放空阀、液位计、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硝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大多数硝化反应是在非均相中进行的,反应组分的不均匀分布容易引起局部过热导致危险。尤其在硝化反应开始阶段,停止搅拌或由于搅拌叶片脱落等造成搅拌失效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搅拌再次开动,就会突然引发局部激烈反应,瞬间释放大量的热量,引起爆炸事故;
(2)反应物料具有燃爆危险性;
(3)硝化剂具有强腐蚀性、强氧化性,与油脂、有机化合物(尤其是不饱和有机化合物)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
(4)硝化产物、副产物具有爆炸危险性。
2.典型工艺
(1)直接硝化法
丙三醇与混酸反应制备硝酸甘油;
氯苯硝化制备邻硝基氯苯、对硝基氯苯;
苯硝化制备硝基苯;
蒽醌硝化制备1-硝基蒽醌;
甲苯硝化生产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
丙烷等烷烃与硝酸通过气相反应制备硝基烷烃等。
(2)间接硝化法
苯酚采用磺酰基的取代硝化制备苦味酸等。
(3)亚硝化法
2-萘酚与亚硝酸盐反应制备1-亚硝基-2-萘酚;
二苯胺与亚硝酸钠和硫酸水溶液反应制备对亚硝基二苯胺等。
3.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反应釜温度的报警和联锁;自动进料控制和联锁;紧急冷却系统;搅拌的稳定控制和联锁系统;分离系统温度控制与联锁;塔釜杂质监控系统;安全泄放系统等。
合成氨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高温、高压使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扩宽,气体物料一旦过氧(亦称透氧),极易在设备和管道内发生爆炸;
(2)高温、高压气体物料从设备管线泄漏时会迅速膨胀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或因高流速物料与裂(喷)口处摩擦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着火和空间爆炸;
(3)气体压缩机等转动设备在高温下运行会使润滑油挥发裂解,在附近管道内造成积炭,可导致积炭燃烧或爆炸;
(4)高温、高压可加速设备金属材料发生蠕变、改变金相组织,还会加剧氢气、氮气对钢材的氢蚀及渗氮,加剧设备的疲劳腐蚀,使其机械强度减弱,引发物理爆炸;
(5)液氨大规模事故性泄漏会形成低温云团引起大范围人群中毒,遇明火还会发生空间爆炸。
2.典型工艺
(1)节能AMV法;
(2)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法;
(3)凯洛格法;
(4)甲醇与合成氨联合生产的联醇法;
(5)纯碱与合成氨联合生产的联碱法;
(6)采用变换催化剂、氧化锌脱硫剂和甲烷催化剂的“三催化”气体净化法等。
3.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合成氨装置温度、压力报警和联锁;物料比例控制和联锁;压缩机的温度、入口分离器液位、压力报警联锁;紧急冷却系统;紧急切断系统;安全泄放系统;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裂解(裂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装置内的物料温度一般超过其自燃点,若漏出会立即引起火灾;
(2)炉管内壁结焦会使流体阻力增加,影响传热,当焦层达到一定厚度时,因炉管壁温度过高,而不能继续运行下去,必须进行清焦,否则会烧穿炉管,裂解气外泄,引起裂解炉爆炸;
(3)如果由于断电或引风机机械故障而使引风机突然停转,则炉膛内很快变成正压,会从窥视孔或烧嘴等处向外喷火,严重时会引起炉膛爆炸;
(4)如果燃料系统大幅度波动,燃料气压力过低,则可能造成裂解炉烧嘴回火,使烧嘴烧坏,甚至会引起爆炸;
(5)有些裂解工艺产生的单体会自聚或爆炸,需要向生产的单体中加阻聚剂或稀释剂等。
2.典型工艺
热裂解制烯烃工艺;
重油催化裂化制汽油、柴油、丙烯、丁烯;
乙苯裂解制苯乙烯;
二氟一氯甲烷(HCFC-22)热裂解制得四氟乙烯(TFE);
二氟一氯乙烷(HCFC-142b)热裂解制得偏氟乙烯(VDF);
四氟乙烯和八氟环丁烷热裂解制得六氟乙烯(HFP)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裂解炉进料流量;裂解炉温度;引风机电流;燃料油进料流量;稀释蒸汽比及压力;燃料油压力;滑阀差压超驰控制、主风流量控制、外取热器控制、机组控制、锅炉控制等。
4.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裂解炉进料压力、流量控制报警与联锁;紧急裂解炉温度报警和联锁;紧急冷却系统;紧急切断系统;反应压力与压缩机转速及入口放火炬控制;再生压力的分程控制;滑阀差压与料位;温度的超驰控制;再生温度与外取热器负荷控制;外取热器汽包和锅炉汽包液位的三冲量控制;锅炉的熄火保护;机组相关控制;可燃与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
氟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物料具有燃爆危险性;
(2)氟化反应为强放热反应,不及时排除反应热量,易导致超温超压,引发设备爆炸事故;
(3)多数氟化剂具有强腐蚀性、剧毒,在生产、贮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容易因泄漏、操作不当、误接触以及其他意外而造成危险。
加氢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物料具有燃爆危险性,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75%,具有高燃爆危险特性;
(2)加氢为强烈的放热反应,氢气在高温高压下与钢材接触,钢材内的碳分子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碳氢化合物,使钢制设备强度降低,发生氢脆;
(3)催化剂再生和活化过程中易引发爆炸;
(4)加氢反应尾气中有未完全反应的氢气和其他杂质在排放时易引发着火或爆炸。
2.典型工艺
(1)不饱和炔烃、烯烃的三键和双键加氢
环戊二烯加氢生产环戊烯等。
(2)芳烃加氢
苯加氢生成环己烷;
苯酚加氢生产环己醇等。
(3)含氧化合物加氢
一氧化碳加氢生产甲醇;
丁醛加氢生产丁醇;
辛烯醛加氢生产辛醇等。
(4)含氮化合物加氢
己二腈加氢生产己二胺;
硝基苯催化加氢生产苯胺等。
(5)油品加氢
馏分油加氢裂化生产石脑油、柴油和尾油;
渣油加氢改质;
减压馏分油加氢改质;
催化(异构)脱蜡生产低凝柴油、润滑油基础油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加氢反应釜或催化剂床层温度、压力;加氢反应釜内搅拌速率;氢气流量;反应物质的配料比;系统氧含量;冷却水流量;氢气压缩机运行参数、加氢反应尾气组成等。
重氮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重氮盐在温度稍高或光照的作用下,特别是含有硝基的重氮盐极易分解,有的甚至在室温时亦能分解。在干燥状态下,有些重氮盐不稳定,活性强,受热或摩擦、撞击等作用能发生分解甚至爆炸;
(2)重氮化生产过程所使用的亚硝酸钠是无机氧化剂,175℃时能发生分解、与有机物反应导致着火或爆炸;
(3)反应原料具有燃爆危险性。
2.典型工艺
(1)顺法
对氨基苯磺酸钠与2-萘酚制备酸性橙-II染料;
芳香族伯胺与亚硝酸钠反应制备芳香族重氮化合物等。
(2)反加法
间苯二胺生产二氟硼酸间苯二重氮盐;
苯胺与亚硝酸钠反应生产苯胺基重氮苯等。
(3)亚硝酰硫酸法
2-氰基-4-硝基苯胺、2-氰基-4-硝基-6-溴苯胺、2,4-二硝基-6-溴苯胺、2,6-二氰基-4-硝基苯胺和2,4-二硝基-6-氰基苯胺为重氮组份与端氨基含醚基的偶合组份经重氮化、偶合成单偶氮分散染料;
2-氰基-4-硝基苯胺为原料制备蓝色分散染料等。
(4)硫酸铜触媒法
邻、间氨基苯酚用弱酸(醋酸、草酸等)或易于水解的无机盐和亚硝酸钠反应制备邻、间氨基苯酚的重氮化合物等。
(5)盐析法
氨基偶氮化合物通过盐析法进行重氮化生产多偶氮染料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重氮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液位、pH值;重氮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亚硝酸钠流量;反应物质的配料比;后处理单元温度等。
氧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原料及产品具有燃爆危险性;
(2)反应气相组成容易达到爆炸极限,具有闪爆危险;
(3)部分氧化剂具有燃爆危险性,如氯酸钾,高锰酸钾、铬酸酐等都属于氧化剂,如遇高温或受撞击、摩擦以及与有机物、酸类接触,皆能引起火灾爆炸;
(4)产物中易生成过氧化物,化学稳定性差,受高温、摩擦或撞击作用易分解、燃烧或爆炸。
2.典型工艺
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
甲醇氧化制备甲醛;
对二甲苯氧化制备对苯二甲酸;
异丙苯经氧化-酸解联产苯酚和丙酮;
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
天然气氧化制乙炔;
丁烯、丁烷、C4馏分或苯的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
邻二甲苯或萘的氧化制备邻苯二甲酸酐;
均四甲苯的氧化制备均苯四甲酸二酐;
苊的氧化制1,8-萘二甲酸酐;
3-甲基吡啶氧化制3-吡啶甲酸(烟酸);
4-甲基吡啶氧化制4-吡啶甲酸(异烟酸);
2-乙基已醇(异辛醇)氧化制备2-乙基己酸(异辛酸);
对氯甲苯氧化制备对氯苯甲醛和对氯苯甲酸;
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醛、苯甲酸;
对硝基甲苯氧化制备对硝基苯甲酸;
环十二醇/酮混合物的开环氧化制备十二碳二酸;
环己酮/醇混合物的氧化制己二酸;
乙二醛硝酸氧化法合成乙醛酸;
丁醛氧化制丁酸;
氨氧化制硝酸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氧化反应釜内温度和压力;氧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氧化剂流量;反应物料的配比;气相氧含量;过氧化物含量等。
过氧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过氧化物都含有过氧基(-O-O-),属含能物质,由于过氧键结合力弱,断裂时所需的能量不大,对热、振动、冲击或摩擦等都极为敏感,极易分解甚至爆炸;
(2)过氧化物与有机物、纤维接触时易发生氧化、产生火灾;
(3)反应气相组成容易达到爆炸极限,具有燃爆危险。
2.典型工艺
双氧水的生产;
乙酸在硫酸存在下与双氧水作用,制备过氧乙酸水溶液;
酸酐与双氧水作用直接制备过氧二酸;
苯甲酰氯与双氧水的碱性溶液作用制备过氧化苯甲酰;
异丙苯经空气氧化生产过氧化氢异丙苯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过氧化反应釜内温度;pH值;过氧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过)氧化剂流量;参加反应物质的配料比;过氧化物浓度;气相氧含量等。
胺基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2)在常压下20℃时,氨气的爆炸极限为15%—27%,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爆炸极限的范围增大。因此,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氨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一旦氨气与空气比失调,就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3)由于氨呈碱性,具有强腐蚀性,在混有少量水分或湿气的情况下无论是气态或液态氨都会与铜、银、锡、锌及其合金发生化学作用;
(4)氨易与氧化银或氧化汞反应生成爆炸性化合物(雷酸盐)。
2.典型工艺
邻硝基氯苯与氨水反应制备邻硝基苯胺;
对硝基氯苯与氨水反应制备对硝基苯胺;
间甲酚与氯化铵的混合物在催化剂和氨水作用下生成间甲苯胺;
甲醇在催化剂和氨气作用下制备甲胺;
1-硝基蒽醌与过量的氨水在氯苯中制备1-氨基蒽醌;
2,6-蒽醌二磺酸氨解制备2,6-二氨基蒽醌;
苯乙烯与胺反应制备N-取代苯乙胺;
环氧乙烷或亚乙基亚胺与胺或氨发生开环加成反应,制备氨基乙醇或二胺;
甲苯经氨氧化制备苯甲腈;
丙烯氨氧化制备丙烯腈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胺基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胺基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物料流量;反应物质的配料比;气相氧含量等。
磺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应原料具有燃爆危险性;磺化剂具有氧化性、强腐蚀性;如果投料顺序颠倒、投料速度过快、搅拌不良、冷却效果不佳等,都有可能造成反应温度异常升高,使磺化反应变为燃烧反应,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
(2)氧化硫易冷凝堵管,泄漏后易形成酸雾,危害较大。
2.典型工艺
(1)三氧化硫磺化法
气体三氧化硫和十二烷基苯等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硝基苯与液态三氧化硫制备间硝基苯磺酸;
甲苯磺化生产对甲基苯磺酸和对位甲酚;
对硝基甲苯磺化生产对硝基甲苯邻磺酸等。
(2)共沸去水磺化法
苯磺化制备苯磺酸;
甲苯磺化制备甲基苯磺酸等。
(3)氯磺酸磺化法
芳香族化合物与氯磺酸反应制备芳磺酸和芳磺酰氯;
乙酰苯胺与氯磺酸生产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等。
(4)烘焙磺化法
苯胺磺化制备对氨基苯磺酸等。
(5)亚硫酸盐磺化法
2,4-二硝基氯苯与亚硫酸氢钠制备2,4-二硝基苯磺酸钠;
l-硝基蒽醌与亚硫酸钠作用得到α-蒽醌硝酸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磺化反应釜内温度;磺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磺化剂流量;冷却水流量。
聚合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聚合原料具有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2)如果反应过程中热量不能及时移出,随物料温度上升,发生裂解和暴聚,所产生的热量使裂解和暴聚过程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反应器爆炸;
(3)部分聚合助剂危险性较大。
2.典型工艺
(1)聚烯烃生产
聚乙烯生产;
聚丙烯生产;
聚苯乙烯生产等。
(2)聚氯乙烯生产
(3)合成纤维生产
涤纶生产;
锦纶生产;
维纶生产;
腈纶生产;
尼龙生产等。
(4)橡胶生产
丁苯橡胶生产;
顺丁橡胶生产;
丁腈橡胶生产等。
(5)乳液生产
醋酸乙烯乳液生产;
丙烯酸乳液生产等。
(6)涂料粘合剂生产
醇酸油漆生产;
聚酯涂料生产;
环氧涂料粘合剂生产;
丙烯酸涂料粘合剂生产等。
(7)氟化物聚合
四氟乙烯悬浮法、分散法生产聚四氟乙烯;
四氟乙烯(TFE)和偏氟乙烯(VDF) 聚合生产氟橡胶和偏氟乙烯-全氟丙烯共聚弹性体(俗称26型氟橡胶或氟橡胶-26)等。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聚合反应釜内温度、压力,聚合反应釜内搅拌速率;引发剂流量;冷却水流量;料仓静电、可燃气体监控等。
十五、烷基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2)烷基化催化剂具有自燃危险性,遇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容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3)烷基化反应都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原料、催化剂、烷基化剂等加料次序颠倒、加料速度过快或者搅拌中断停止等异常现象容易引起局部剧烈反应,造成跑料,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2.典型工艺
(1) C-烷基化反应
乙烯、丙烯以及长链α-烯烃,制备乙苯、异丙苯和高级烷基苯;
苯系物与氯代高级烷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备高级烷基苯;
用脂肪醛和芳烃衍生物制备对称的二芳基甲烷衍生物;
苯酚与丙酮在酸催化下制备2,2-对(对羟基苯基)丙烷(俗称双酚A);
乙烯与苯发生烷基化反应生产乙苯等。
(2) N-烷基化反应
苯胺和甲醚烷基化生产苯甲胺;
苯胺与氯乙酸生产苯基氨基乙酸;
苯胺和甲醇制备N,N-二甲基苯胺;
苯胺和氯乙烷制备N,N-二烷基芳胺;
对甲苯胺与硫酸二甲酯制备N,N-二甲基对甲苯胺;
环氧乙烷与苯胺制备N-(β-羟乙基)苯胺;
氨或脂肪胺和环氧乙烷制备乙醇胺类化合物;
苯胺与丙烯腈反应制备N-(β-氰乙基)苯胺等。
(3) O-烷基化反应
对苯二酚、氢氧化钠水溶液和氯甲烷制备对苯二甲醚;
硫酸二甲酯与苯酚制备苯甲醚;
高级脂肪醇或烷基酚与环氧乙烷加成生成聚醚类产物等。
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烷基化反应釜内温度和压力;烷基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反应物料的流量及配比等。
3.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反应物料的紧急切断系统;紧急冷却系统;安全泄放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
新型煤化工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介质涉及一氧化碳、氢气、甲烷、乙烯、丙烯等易燃气体,具有燃爆危险性;
(2)反应过程多为高温、高压过程,易发生工艺介质泄漏,引发火灾、爆炸和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3)反应过程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4)多数煤化工新工艺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造成反应失控;
(5).反应中间产物不稳定,易造成分解爆炸。
2.典型工艺
煤制油(甲醇制汽油、费-托合成油);
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
煤制二甲醚;
煤制乙二醇(合成气制乙二醇);
煤制甲烷气(煤气甲烷化);
煤制甲醇;
甲醇制醋酸。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反应器温度和压力;反应物料的比例控制;料位;液位;进料介质温度、压力与流量;氧含量;外取热器蒸汽温度与压力;风压和风温;烟气压力与温度;压降;H2/CO比;NO/ O2比;NO/ 醇比;H2、H2S、CO2含量等。
电石生产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电石炉工艺操作具有火灾、爆炸、烧伤、中毒、触电等危险性;
(2)电石遇水会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具有燃爆危险性;
(3)电石的冷却、破碎过程具有人身伤害、烫伤等危险性;
(4)反应产物一氧化碳有毒,与空气混合到12.5%~74%时会引起燃烧和爆炸;
(5)生产中漏糊造成电极软断时,会使炉气出口温度突然升高,炉内压力突然增大,造成严重的爆炸事故。
2.典型工艺
石灰和炭素材料(焦炭、兰炭、石油焦、冶金焦、白煤等)反应制备电石。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炉气温度;炉气压力;料仓料位;电极压放量;一次电流;一次电压;电极电流;电极电压;有功功率;冷却水温度、压力;液压箱油位、温度;变压器温度;净化过滤器入口温度、炉气组分分析等。
偶氮化工艺
1.工艺危险特点
(1)部分偶氮化合物极不稳定,活性强,受热或摩擦、撞击等作用能发生分解甚至爆炸;
(2)偶氮化生产过程所使用的肼类化合物,高毒,具有腐蚀性,易发生分解爆炸,遇氧化剂能自燃;
(3.)应原料具有燃爆危险性。
2.典型工艺
(1)脂肪族偶氮化合物合成:水合肼和丙酮氰醇反应,再经液氯氧化制备偶氮二异丁腈;次氯酸钠水溶液氧化氨基庚腈,或者甲基异丁基酮和水合肼缩合后与氰化氢反应,再经氯气氧化制取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和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DIAD的生产工艺。
(2)芳香族偶氮化合物合成:由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制备的偶氮化合物。
3.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偶氮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液位、pH值;偶氮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肼流量;反应物质的配料比;后处理单元温度等。